阅兵想必都看完了吧,那些眼花缭乱的大杀器,老罗看得是一个比一个惊心动魄,然后我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,很多人还是低估了这场阅兵的意义,把眼光放大到一百年甚至是未来两百年的尺度上看,93阅兵在全球历史的进程上,都具有非常重大里程碑意义,它标志着中美军事力量平分秋色的时代结束了,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军事强国,而这也是大航海时代以来,东方文明在军事上首次全面超越西方文明嘉汇优配交易,这将对绝大多数国家,尤其是从殖民时代走出来的西方国家造成极为强大、极为震撼的心灵冲击,这场阅兵之后,必然会有更多的国家要么选择跟我们走到一起,要么放弃站队保持中立,不管是美国对华封锁,还是它所塑造的阵营对抗,都会彻底落空,还愿意绑在美国战车上不敢下来的,恐怕就只有日本这种因为有历史夙怨,而打心眼里恐惧中国强大的国家了。
要理解这场阅兵为啥冲击力这么强,首先我们就要明白,在西方国家的认知中,一个国家强大的直接证据并非是经济或科技,而是军事实力所赋予的战争潜力,比如美国史学家伊恩·莫里斯衡量文明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开战的能力,他在其著作文明的尺度上开篇的第一句话是这么写的:西方成为世界霸主最明显的标志是1842年结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,一支小型英国舰队开进中国,威胁要切断向北京运送粮食的大运河,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忍辱负重地作出巨大让步。而西方国家之所以会形成“开战能力决定国家真正实力”这一坚定信念,并非一朝一夕之事,而是在殖民时代的数百年间经过完整的“实践-反馈-强化”循环所塑造出的核心逻辑。
这个逻辑的起点,在于战争形态本身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。第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代差,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,更是杀伤效率的指数级提升。蒸汽铁甲舰让西方海军可以无视风向与季节,随时出现在全球任何一处海岸线;后装线膛炮和马克沁机枪的出现,则使得战场上的优势从人数和勇气彻底转向了火力的密度与精度。这种技术优势在鸦片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就像莫里斯在书中说的那样,一支连英国海军主力都算不上的远征舰队,凭借几艘蒸汽明轮战舰就能在中国内河灵活机动,摧毁木制帆船和岸防炮台。如此堪称降维打击般的胜利,给西方和东方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直观印象:胜利不再依赖于虚无缥缈的天时地利,更不是粮食产能决定的人口多少,而是可以经由工业化体系稳定地产出的武器。
而这种战场上的胜利,又与经济利益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,这就是它的第二层逻辑。战争的目的往往是掠夺资源、打开市场或获取赔款。鸦片战争后,中国支付的2100万银元赔款,相当于当时英国年度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;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口通商,则为英国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找到了巨大的倾销市场。这笔天降横财极大地反哺了英国经济,进一步资助其军事研发和扩张。同样,法国在非洲、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战争嘉汇优配交易,都直接为本土输送了原材料和财富,战争因此被视为一项高回报投资。一个国家的开战能力,直接等同于其攫取全球财富、滋养自身经济的能力,实力越强越能打赢;打赢了,就越有钱;越有钱,就越能建设更强大的军队。这个滚雪球式的逻辑,让西方国家深信军事力量是国家繁荣的根本基石。
第三层逻辑在于国际秩序与话语权的构建。19世纪是强权即公理的赤裸裸时代,国际规则不是由哲学家议会制定的,而是由胜利者的军舰和大炮来书写的。维也纳会议、柏林会议等瓜分世界的谈判桌,其背后筹码无一不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势力范围。你能在谈判中分到多少蛋糕,完全不取决于你的文化有多悠久或你的主张多么合理,只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军事力量来支撑你的外交要求。因此,一个国家的“实力”在国际舞台上就被简化为它的“威慑力\":我能打败你或者让你为冲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,所以你必须尊重我的利益,这种基于武力的威慑,成为了国际政治中最硬通的语言。
最关键的是什么呢?这套逻辑还被当时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披上了一层所谓\"科学“和“进步”的外衣。西方思想家将达尔文的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“理论套用到国家与民族之间,认为世界民族的竞争就像自然选择,优秀的更强大的即军事更发达的文明注定要淘汰落后的文明。打赢战争不再仅仅是利益的争夺,更被赋予了一种所谓的“历史的必然性”和“文明的使命”。这从道德和心理上为西方的扩张进行了辩护,并将军事优势与种族、文化的优越性等同起来。于是呢提升开战能力、展示武力,不仅是为了利益,更被视为一个民族能否跻身“先进文明“之列的入场券。从技术代差带来的绝对优势,到战争与经济形成的正向循环,再到武力作为国际政治的唯一硬通货,最后辅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“合法性”包装,这四重因素层层嵌套,共同构筑了国际社会“开战能力即国家实力”的核心理念。
正是由于开战能力等于国家实力、国际话语权、国际地位,这套公式在大部分国家心中,已经形成了不可动摇不可磨灭的思想钢印,所以至今他们在国际交往时最看重的并非是利益或者其他什么的,而是看你的军事实力足不足够强大,就像前些年中美竞争时,欧洲、印度、菲律宾等国,明明知道跟中国合作才最符合其国家利益嘉汇优配交易,反之对抗就会造成损失,这些年欧洲外资大面积出逃,基建停摆,工业衰退一年比一年重,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站在了美国一边,为什么呢?不就是因为美国军事力量强,拳头大能打痛人吗?
因此我们在国际交往中,一定要学会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艺术,去跟他们对话,这次九三阅兵就是很好的转折点。只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军事强国成为主流共识,它必将直接改变包括欧洲在内,诸多国家评估全球力量格局的方式。以前很多国家跟着美国走,只是因为觉得美国最强大,听他的话不一定有好处,但不会挨打是真的。但现在,中国是第一了,这些国家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了。他们会发现,继续跟着美国来对付中国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,反而可能给自己惹来麻烦,毕竟没有谁愿意跟世界第一作对。特别是欧洲国家,一向都很务实。当他们看清楚中国确实变得更加强大,就会慢慢和美国保持距离,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参与对中国的围堵。
其实这一点,在俄乌战争中,援乌问题暴露美国军工缺陷后,就越来越明显了,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指出,面对中美两大力量,欧盟似乎越来越难以在国际博弈的核心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,这表明欧洲已经在重新评估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对中美的态度。一旦越来越多的国家,通过93阅兵确信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,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决定性转变,那么他们对这场竞争胜负前景的预判就会改变。这意味着,追随美国策略的预期收益大幅下降,而可能引发的战略风险却显著上升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继续盲目选边站队、参与封锁中国,会被视为一项高风险,低回报的决策。如此一来,美国精心炮制的一些阴谋,比如阵营对抗,对华封锁圈,是不是统统失效了?
说实话,除了咱们中国自己,世界上很多国家,特别是西方国家,本质上还是崇拜着弱肉强食那一套丛林法则,他们压根不懂什么叫以德治天下则天下皆君子,更不懂什么叫世界大同。他们唯一能看明白的是。你的拳头比我硬,你的飞机比我先进,你的军舰比我大,既然如此,那我们就把自己的家伙事都掏出来,让他们看看我们的实力,只有这样,他们才会对我们客客气气。
不战而屈人之兵,维护世界和平,正本清源!
这,就是93阅兵最大的历史意义。
创达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